一部在海峡对岸评价不低的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,在大陆地区反响平平,这种强烈对比值得电影电视从业者认真思考。
排播与宣传不足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通过公视电视台在台岛播出。腾讯在大陆对该剧推广不够积极。贾静雯在剧中的表现并不亮眼。剧集属于现实主义类型,题材方面不具备特别吸引力。这些客观情况导致观众关注度不高,播放数据表现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创作手法引分歧
这部作品运用写实风格,保持中立态度,不偏袒任何一方,淡化是非观念,着重展现人的多面性,容易激发深入思考。然而,中国内地观众更偏爱界限清晰、是非分明的剧情。比如《都挺好》虽然角色没有绝对的好坏,但人物行为有明确对错,观众容易据此发表看法,在是否选择支持角色和创作者有无倾向性上,这两部作品区别很大。
题材缺乏共鸣
与内地现实主义创作对照,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虽然话题热度很高,却难以触动人心。内地创作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和角色,围绕社会议题构建核心思想,与观众贴近,容易产生共鸣。相比之下,这部剧的主题比较发散,更像是引发讨论的议题,促使观众自行选择立场,这种表现方式让内地观众感到不太习惯。
受众定位偏差
这个作品是HBO制作的,带有美国电视剧的风格特点。在中国大陆的网络剧观众群体中,女性占多数,而男性观众则更倾向于观看美国电视剧,因此该剧失去了一部分中国大陆的观众。此外,剧中爱情元素所占的比重不大,而女性观众对于爱情类内容的需求非常强烈,这也导致该网络剧在中国大陆的观众群体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。
大陆审美偏好
内地观众现在更偏爱立场鲜明的影视内容,简单直接的叙事方式更合乎他们当下的口味。像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这类深入描绘人性、是非界限不清的作品,和观众惯常的观影感受差异很大,因此在内地反响平平。
未来发展方向
现在这个剧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不太契合大陆观众的口味,不过随着影视剧的进步,大陆观众的欣赏水平会不断提高,过于简单化的现实主义也需要改进。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应当是大陆影视创作未来追求的目标。大家认为大陆影视作品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普遍达到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这样的思想深度?请给这篇文章点赞,转发,并且留言参与讨论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