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案件发生时,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对施暴者的严厉制裁,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深入了解犯罪发生的深层原因,这部作品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就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探讨视角。
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剧情聚焦
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的故事线起始于一起毫无缘由的凶杀案。男主坚持要查清案件的原委和凶手的作案缘由,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伤亡事件。但女主角宋乔安却坚决反对,她认为如果作案者及其家人不受到应有的惩罚,那么她孩子的遭遇就失去了任何价值。剧中角色王赦为凶手说话,却引来周围人的不解。他实际上只是希望通过追查真相,让社会能够提前防范类似的犯罪行为。

剧集探讨的深刻议题

这个作品十分冷静客观,没有说教意味,也不歪曲任何一方的形象。它思考了社会为何没能帮助到李晓明这类人,主张与其发泄情绪,不如探究犯罪者深层的心理因素和作案缘由,以此预防问题的发生。它关注“我们离罪恶究竟有多近”的问题,呈现了事件中施暴者、受害者等各方所扮演的职责。

编剧创作的真实取材

编剧吕蒔媛受宋乔安观点启发,调查了实际发生的案件,然后创作了这部剧本。现实生活中,许多刑事案件令人感到难过,人们普遍要求严厉惩处罪犯,但处理案件不应止步于判刑。柴静的言论与此剧的宗旨相近,她认为不能让生命毫无价值地消失,需要找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
台剧的新探索方向

台湾偶像剧风光不再之后,台剧一度陷入低迷。现在台剧慢慢摆脱了传统家庭剧和偶像剧的束缚,试着去尝试更多种类的剧情。像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、《一把青》、《花甲男孩转大人》这些新戏都挺受欢迎,得到了观众的喜欢,这说明年轻人在看电视方面的想法也在变。

现实危害事件的反思

近期,类似滴滴顺风车、红黄蓝幼儿园等恶性事件接连发生,民众的愤怒情绪已积累到极点。目前,电视剧行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像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那样能够引发观众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的作品。我们应当从新闻报道和公众的强烈不满中冷静下来,明确这些事件所反映的时代问题,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。

剧中角色的双面性象征

剧中角色,或为受害者,或为施害者,这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。施害者、受害者、旁观者、公众意见,各方在这件事里都有不同的位置。这促使我们,不断审视自身,考虑与恶有多近。

你是否曾观看影视剧时,想象过自己若身处其中,会担当何种身份?希望大家能对这篇文章表示支持,转发给他人,共同讨论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